6-12岁,
整个的小学阶段,
是孩子成长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点阶段。
孩子这段独特的成长时光里,
除去学习,还有什么更要紧的事情呢?
期望今天的推荐带给你启发!
1
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
依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
6-12岁孩子最大的成长任务
是培养出“勤奋”的品质。
就是说,
一个人勤奋与否,小学阶段就奠定基础了。
爸爸妈妈要多给孩子安排各种任务,
家务活,或其他动手实践的机会,
帮孩子体验到
“这件事我做成了、我能行”的收获感!
若孩子未得到有效支持,
反复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无助和挫败,
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不少不想上学的孩子,
与自卑怯懦的孩子,就是如此来的。
父母要做到下面这两点:
第一,
不要盲目罚写训练、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
少表彰孩子的聪明,多表彰孩子的勤奋。
肯定记住,孩子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庆祝。
2
价值观教育要趁早
有父母说,道德观、价值观这类东西
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却不知,
有的东西爸爸妈妈若不曾教孩子,
可能永远都不会了解。
千万不要等孩子吃了为人处事方面的大亏,
才后悔最该教的都没教。
6岁起,孩子就需要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
渐渐打造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培养个人的修养与品格。
该怎么样跟孩子聊价值观?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曾说,
她幼年时,爸爸常模拟社会的情景提问:
若是你,这件事你会如何做。
这就是价值观的练习。
可以多用类似句式,
结合社会新闻或身边发生的事儿,
跟孩子聊聊,
到底何为善良,何为诚信,
何为公平,何为诚实,
何为正直,何为公序良俗。
3
帮孩子加入喜欢的非学校群体
为何孩子需要非学校的群体?
非常重要的一个缘由是,
学校里的评价标准总是非常单一。
成绩好坏、听话与否,
几乎是评价学生是否出色的黄金准则。
倘若一个孩子成绩不好,又比较调皮,
那他在校园里获得收获感和价值感的通道,
几乎就堵去世了。
非学校群体有哪些好处是,
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
发现自己身上的亮点和长处。
所以,
绝对不要单一强调孩子在学校的成绩,
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喜好,
帮孩子加入志趣相投的群体,
引导孩子在校园外,
也可以获得丰富的自信心、价值感来源。
4
帮助孩子找到榜样
家庭以外的成年人,
对孩子的成长也能起到非常大影响。
尤其是孩子10岁前后,
刚刚踏入青春期的门槛,
思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地方,
非常需要一个心灵上的引路人、榜样。
这个人不会像同龄人,容易陷入情绪化当中。
更不会像爸爸妈妈,“关心则乱”,
动辄引发孩子的抵触心。
这位“引路人”会陪孩子一块探讨
“我喜欢什么,善于什么,将来想干什么”,
并给予孩子客观中肯的指点。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邀请信任的亲朋好友,
或学校社团中的老师等
去做孩子的引路人。
有的话可能你没办法开口跟孩子说,
可以请那位长辈去跟孩子说。
当然,好的人物传记,
也能成为孩子的生活榜样。
孩子能从中汲取其他人的经验教训,
绕开其他人走过的弯路,
得到生活的要紧启迪和引导。
10部出色的人物传记纪录片,
也推荐给大伙:
《钱学森》《钟南山》《航天英雄 杨利伟》
《珍 Jane》《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成为沃伦·巴菲特》《大家都为比尔着盛装》
《不了神话 宫崎骏》《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卓别林的艺界生活》
5
确保孩子有一个人
读完一本厚书的体验
语文教育家曹勇军曾说:
孩子10岁不告别浅薄阅读,
初中开始已经嫌晚,
到了高中即使临终关怀了。
这里的浅薄阅读指:
无需考虑、读的时候高兴、
读完基本就忘掉的一些热销书等。
与之相对应的,
就是需要集中精力花费较长期,
才可以读完的大部头“厚”书,
包含文学名著、每个学科范围的著作等。
后者的阅读体验是前者没办法比拟的,
带给孩子的收获感和收成也是巨大的。
它能调动孩子的各种复杂感受,
启发孩子对世界的深度考虑。
所以,不要总给孩子读太简单的书。
确保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
拥有独立读完一本“厚”书的经验。
另,
从孩子出生,直到他小学毕业前,
都是亲子共读的黄金期。
由于0-14岁,
孩子的听力水平都优于阅读水平。
所以,请尽可能坚持亲子共读,
就算孩子已经认字。
有数据显示,
家庭里坚持亲子阅读、
课外阅读习惯好的孩子,
学习成绩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0分以上,
这类孩子的视线、思维方法,
也都更为开阔、富有思辨性。
6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力量感
怎么样才能养出一个积极乐观、强大自信的孩子?
第一,带孩子坚持一项运动。
游泳,打球,跑步,都可以,
爸爸妈妈最容易做出表率。
当孩子看到你外出跑步,或陪他一块打拳,
就是在教他热爱我们的身体,
建构最基础的自信心。
第二,培养优势学科。
什么是优势学科?除去数学、语文、英语,可以是钢琴,绘画,唱歌,篮球,甚至跳绳……想不到吧,跳绳也可以!学校就像个小社会,孩子们多少,都会有慕强的心理。孩子有了我们的优势项目,就能帮孩子获得自信。
第三,多跟孩子说:“尝试一下你来负责”。
第四,“你来带队”、“你可以做到”。
鼓励孩子尝试,
特别要多鼓励孩子冲在前面,敢于做“头儿”。
肯定记得亲口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犯了错误。
帮孩子打破束缚,教会孩子勇敢尝试和体验,
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
请相信,
有健康人格和强大自信心的孩子,
不会没好的生活!
7
陪孩子早点接触真实的社会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然而,目前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
接触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的机会极少,
当他们真的步入社会时,
会紧张、会惊惶失措,甚至错失良机。
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
或者公益活动吧!
带孩子去你的公司参观也可以,
长短途旅游也很好。
多和孩子聊聊社会热门和时政新闻,
拓宽视线,增强社会责任感。
选择权威新闻来源,
设定讨论时间,鼓励孩子提问和表达看法,
并尊重孩子的建议。
大家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
他们总有一天
要在社会中认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
爸爸妈妈要孩子体验到,
原来在作业、游戏、玩具以外,
孩子子也能关注大人世界里发生的事。
通过讨论帮孩子了解,
还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
都与大家息息有关,
我,
是处于一个大坐标系中的一个点,
我要与世界连接。
如此的孩子,
眼界与见识都会更开阔。
他非常难陷入抑郁或者虚无缥缈的空虚中,
由于非常早他就在考虑:
我是哪个,
我在这个社会饰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8
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
现在,生活在城镇中的孩子,
看着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
却宛若生活在一个精致的笼子里。
上海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
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
12.4%的孩子由于缺少和自然的亲密接触,
出现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力较差,
与缺少好奇心等问题。
爱孩子就肯定带他去户外,
去露营去跋涉,去经风雨,
去听鸟的鸣叫,去听水流叮咚!
大自然之于孩子稚嫩的生命,
既是滋养,也是启发。
它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对世界的好奇,对生命的敬畏,
与对将来的期许。
正如蒋勋老师所说:
生活中,
总有的苦闷靠常识,靠考试没办法解答。
一个只不过面对考试的孩子,
可能非常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直正的自我,
这种挣扎或许会愈加无处安放。
写在最后
成功和幸福总是来自
在童年时做过的细碎的、
看着毫不起眼的“琐事”。
这类“琐事”不只训练了孩子的习惯和本能,
还在潜移默化中激起着孩子拥抱生活的热情。
给孩子一个
健康的体魄、存活的能力、向上的心态,
他们才可以扛得住生活路上的风雨,
接得住将来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