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相同种类型的高校,上海将打造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相同种类型学科,上海也或有分类评价机制;科研成就将会有一个“多样化评价体系”,重视科学研究活动的多样性,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就转化、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工作,重视研究成就的多样性,包含学术论文、专著、译著、学术工具书、艺术作品、创意设计、创造专利、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国家和行业准则、对经济社会进步的贡献等,推进并健全“代表性成就”的评价机制;打造多维度的科研评价手段体系,针对科研工作特征和科研活动载体不同,面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革新团队、个人等不同科研载体,探索打造团队考核与个人进步相结合、长周期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办法;科研职员也获得一个专门的分类考核体系,对基础研究职员的评价以有益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就和革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着重评价科学价值。
除此之外,对应用研究职员的评价以聚焦需要,具备自主常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着重评价成就转化状况、技术成就的突破性和带动性。对从事技术转移、科研支撑和服务职员的评价以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就资本化、产业化等实质成效为重点,勉励有关职员不断提高自己服务能力。对软科学研究职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要,形成策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评价重点。对艺术创作的研究职员,以作品影响力为重点,改革当下重理论轻创作的评价方法。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北京、广东、上海等地都在推行新一轮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北京属高校或有望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破解“没项目-不可以晋职-被转岗”等难点,以科研水平为导向,预防片面地将学术项目、学术成就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广东则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探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地、人才评估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