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脾气、发脾气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可以在家设定一个专门的地区,作为全家人发泄情绪的场合。爸爸妈妈与孩子一同约定,无论当时心里有多不痛快,都不可以随便发作,也不可以迁怒其他人。深吸几口气,把气愤、难过等强烈的感情压抑下来,立刻参与到其他活动、游戏或工作中去。
回到家将来仍感觉心里不舒服的话,完全可以一头扎进“出气角落”,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尽情宣泄“情绪垃圾”。
当孩子在“出气角落”宣泄情绪时,爸爸妈妈尽可能不要打扰他,除非孩子感觉有人陪他聊聊天更好。当孩子自愿从“出气角落”出来的时候,爸爸妈妈将会看到一张神清气爽、笑逐颜开的可爱面孔。他们还会主动推荐检讨的技巧领会,寻求爸爸妈妈的理解与支持。
布置“出气角落”的2点建议:
1。“出气角落”可以是一个宽大的旧沙发,或是几张软垫子,最好能有一个帘子(便捷与其他空间隔离开),布置得温馨舒适些。
2。可以放些旧的毛绒玩具、画笔、白纸、小杠铃、图书等,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习惯的发泄方法,如拍打毛绒玩具、胡乱涂鸦、做点运动、阅读喜欢的书本等。
●打个秘密暗号
孩子最喜欢秘密,也最珍惜秘密。
爸爸妈妈的一方可以与他设定一些“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暗号,譬如眨左眼表示“干得很好”,眨右眼表示“继续努力”,右手小指碰头表示“停下来,想一想”,竖大拇指表示“你是我的骄傲”等。
平常可以适合用这类暗号,形成相互间无言的默契。当孩子拿到五角星,爸爸妈妈眨一下左眼,他会比听到口头表彰愈加开心和喜悦;当孩子掌握跳绳,爸爸妈妈眨一下右眼,孩子将备受激励,愈加勤于训练。当然孩子也会时不时打出几个动作,看爸爸妈妈是不是心领神会,爸爸妈妈需要要反应敏捷才行。
在孩子马上当众发怒的时刻,再多的劝告都已经苍白无力,甚至只起到反向有哪些用途。此时,爸爸妈妈充满信赖的眼神,加上右手小指碰头的有趣动作,却有神奇的成效。孩子的脸部线条或许会变柔和,急促的呼吸也日渐平缓,紧握的双拳伸展开,一场“危机”就如此无声无息地解决了。
当孩子暂时平静下来后,爸爸妈妈最好立刻携带他离得远远的当时的情境。
●来个“亦褒亦贬”
有时,批评不当也会致使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
1。分寸把握不到位
爸爸妈妈千万要记住,不赞成孩子的某种行为并非对他本身的否定,必须要就事论事。譬如孩子平常一向非常乖,有一回感冒了却提出要吃冰淇淋。爸爸妈妈倘若借题发挥,由这一事件轻率得出“你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如此的结论,孩子当然会忿忿不平了。
2。表达过于直接
单刀直入的责备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假如爸爸妈妈想指出孩子当天上午对长辈没礼貌的言行,聪明的做法是先从孩子的优点说起,取得他的好感,特别要列举他平常礼貌待人的“闪光事迹”,随后引出上午的不礼貌事件,形成强烈落差,最后请孩子自己剖析和讲解。
“亦褒亦贬”的批评方法可以满足孩子与日俱增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我期望,引导他适度控制我们的不好的情绪反应,不失为提高孩子控制情绪的一大高招。
●做个平衡补偿
孩子做游戏输了,他当然会郁闷、不高兴。但假如每次爸爸妈妈都能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告诉他“你是最棒的”,孩子就能渐渐克服消极的内心感受,坦然而从容地投入到下一个游戏中。
这就是情绪的相互补偿起了用途,或有力的积极情绪与较弱的消极情绪配对,缓冲消极情绪发作的强度,达到一定量的心理平衡。
爸爸妈妈在处置孩子情绪问题时一般容易犯“火上浇油”的错。孩子的坏情绪已经像火山那样一触即发,爸爸妈妈还要当众呵斥一番以显示我们的权威,致使后果一发不可救药。
假如在“暴风雨”到来前夕,爸爸妈妈能慈祥地看着孩子,温和地安慰和劝说,轻描淡写地替他解围,并飞速把他带离情境,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能就不会熊熊燃烧起来。对待孩子的怯生现象也是这样,爸爸妈妈越是煞有介事地需要他当着陌生人的面表演,他越是害怕退缩。
不如先让他非常自然地和陌生人说说话,一块做游戏,相互熟知后,孩子反而想把我们的“拿手功夫”秀出来。由于他内心的恐惧情绪已经与一同活动的愉悦感发生了“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