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生说,表面上看,孩子非常极端,非常逆反,实质是父母长期以来高高在上过分专断,不尊重孩子导致了恶果。
张大生从不同角度剖析逆反的形成:第一,中国传统历来讲究孝顺,这是大伙广泛认可的规范,让孩子从小安安分分听话,孩子稍有不从、不敬便会遭到批评,被冠之上逆反的帽子。第二,养儿防老,儿女成龙成凤自己脸上有光的老观念在中国还有市场,因此,一些父母的功利心非常重,期望孩子完全按自己为他设计的路线成长,甚至把我们的将来押在孩子身上,过度施压致使孩子出现非正常逆反。同时,父母被我们的两种心态掌控着:1、你是我生养的,所以,你要听我的话,根据我的需要去做,甚至像我一样去思想。2、你还小不懂事,不了解人情冷暖,不了解社会角逐的残酷;不了解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做;我爱你,大家所做的所有都是为了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另外,相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没经济自主权。海外的孩子可以通过假期为邻居提供修剪草坪、送报等方法积攒零烧钱,去买他喜欢的东西,而中国的孩子只能依靠父母。父母不认可,就无法。中国孩子课业重压大,接触社会少,在爸爸妈妈面前是弱势群体,解决与父母建议不一的能力有限,几乎没逆反的资本。因此,张大生觉得,逆反的根源于父母、学校、社会,不要动辄拿逆反说事儿,推卸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逆反是成长的需要
加大交流能缓解逆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成长中的必经的道路。
哈师大教育系刘爱书博士觉得,孩子逆反的过程是自我探寻、自我认可的过程。不逆反的孩子是没长大和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逆反是孩子摆脱对爸爸妈妈和家庭的依靠,思维判断能力增强的一个要紧的标志。只有通过逆反,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充实、有角逐意识和创造力的出色的人。压制逆反,就是对孩子的自我认识的否定,势必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反抗。
面对孩子的长大、独立,刘爱书博士觉得,作为父母要预先学习孩子成长每个阶段的特征,掌握放下、信赖、尊重孩子,加大交流,让逆反期平安度过。当了解逆反不是对爸爸妈妈辛苦养育的否定和漠视,不是对爸爸妈妈权威的威胁,爸爸妈妈就不会那样紧张了,冲突自然会降低,甚至会鼓励孩子逆反。当父母在适合的范围内鼓励孩子逆反,孩子不只得到了成长应有些空间,而且会变得合作乖巧,亲子关系自然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