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家的孩子在背完《愚公移山》后,问母亲:愚公干吗要搬山呀?母亲回答:大山挡在他家的门口,走路得绕非常大的弯,搬走了大山,子子孙孙就能走直路了。
孩子奇怪地问:那他干吗不搬家呀?母亲快点说:可别到外面瞎说去,愚公移山是伟人号召的。
这位母亲的叮嘱,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从报上读到的一件事。
有个孩子问母亲:西红柿越长越大,如何没樱桃那样小的西红柿?母亲说:净胡说,西红柿长那样小能卖钱吗?孩子吓得不敢再说了,可是过了两年,市场上真的出现了只比樱桃大一点点的小西红柿,叫圣女果,比大西红柿还值钱呢!
对于孩子闪动着智慧火花的胡思乱想,很多父母和孩子不但不鼓励,反而还责怪、批评,日常,这种事情简直数不胜数。
那天,儿子从学校归来后看上去很丧气,一问方知是在美术课上挨了批。原来老师让小朋友凭我们的想象画个太阳,儿子画了个戴墨镜的太阳。待老师将儿子的画展示出来,同学哄笑,老师随口说了句:这个小太阳画得像个小流氓。
展开那团皱皱的画纸,我强忍住笑,心想:老师一点也没冤枉你,这叫什么画呀!我问儿子:你为何要画如此的太阳呢?儿子认真地回答:暑假出去玩,母亲、阿姨怕晒,都戴上墨镜。我想,如果给太阳戴上墨镜该多好呀!大家就都不晒了!儿子说话时,双眼亮亮的。
此时,我的心里却颇不是滋味:多好的创意啊!只须给孩子一个讲解的机会,可能,你就会被孩子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所打动。
又联想到,语文试题曾有道题:雪融化后变成什么?有孩子答:变成春季。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可结果却被判错,由于标准答案是水。
为何会如此呢?老师和父母为何会对孩子们充满智慧火花的想象持否定态度呢?究其缘由,大概与孩子和老师、父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有关,所以教程是不容置疑的,老师和父母是不容置疑的,成大家若把我们的思想封闭在固有些老框框里,便不可能有对世界新的发现。
可能,伴随岁月的增长,成年人的思维多了些束缚,丧失了想象的空间,而孩子则不然,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寻求答案。
在成年人的眼中,孩子们的想法多是胡思乱想,可是,哪个能说这类胡思乱想不会变成日后的奇思妙想,甚至是科学上的创造创造呢?
普通人在孩提年代会有的纯真无邪的想法,如阴雨天的夜晚,孩子看不到月亮,会说月亮生病了,这个时候,成人不必责怪月亮又不是人。无论孩子的幻想有多么荒唐可笑.父母、老师都应用心倾听.给予一定和鼓励,并加以引导。
据了解,孩子放学回家,中国的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多是:老师教的常识记住了吗?今天得了多少分?而美国的父母则问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那些问题?可见,大家的父母从意识上就忽略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其实,培养孩子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并不难,善待孩子的胡思乱想,就是呵护创造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