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日期:2025-04-14     来源:www.hxysbs.com    浏览:409    
文章简介:前两天刷微博,看到如此一件事:   一个母亲为了监控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家装了摄像头。   孩子没按时看书,坐姿不端正时,母亲就会对着智能音箱喊话,提醒孩子应该注意。


前两天刷微博,看到如此一件事:

 

一个母亲为了监控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家装了摄像头。

 

孩子没按时看书,坐姿不端正时,母亲就会对着智能音箱喊话,提醒孩子应该注意。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其实在孩子入学之初,通过爸爸妈妈的督促引导,培养孩子好习惯并没那些问题。

 

不过咱们中国还有句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的不少习惯、品质、性格,是在7岁之前就形成的。


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重点的7岁》,是澳大利亚一所研究机构,跟踪察看11名孩子7年成长过程的纪录。

 

纪录片就发现:


孩子们的个性特征,有天生的原因,7岁时,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了。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但研究者们深入追踪后又发现:

 

孩子的品质形成,既有一些天生的原因,也受整个家庭环境的影响。


换句话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已经打上了不少家庭的烙印。

 

这个纪录片叫人感触挺深刻,因它从新的角度提示大家:

 

孩子好品质的形成,爸爸妈妈能监督提醒固然要紧,但还有更深层是什么原因。

 

我选取了3个孩子,也把他们品质培养的经历也推荐给大伙,期望对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有的启发。


01

家庭历程

决定孩子的社会性


 

每一个人都期望,孩子一踏出家门,就能非常快适应家庭以外的生活。

 

可孩子有没这个能力,还要取决于他7岁前的生活环境。


纪录片中有个叫怀亚特的男生。

 

他出生时母亲才15岁,生下他后,母亲又去高中继续学业。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怀亚特的整个婴儿年代,都是在高中的日托所度过的。

 

怀亚特一岁半时,他年轻的爸爸妈妈分手了。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小小的怀亚特只能在爸爸妈妈两家来回往返,7岁时,他已经搬过了5次家。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父亲忙于生计和新生的两个弟弟,很长时间都见不到怀亚特一次。


母亲新生的小弟弟,又患有非常紧急的脑瘫。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母亲也没多少时间能分给他,7岁前,怀亚特的成长环境极为动荡,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没稳定靠谱的成长环境,怀亚特的大多数心智,都用来应对忽然发生的变故。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少有玩伴和伴随的幼年,也让怀亚特的不少生活技能和品质,都没进步出来。

 

7岁入学时,怀亚特虽然能融入班级,也乐意学习,可他在学习、拼写等方面,比一般孩子都稍显迟缓。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在心智上,也比一般孩子幼稚,而且他常常一个人游戏。

 

有科学研究就表明:


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存在肯定的关联,并且,这两点都会干扰孩子与同伴打造关系。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老师说,假如爸爸妈妈能持续帮助怀亚特,他是有“潜力”的。

 

可从现在的状况看,怀亚特的爸爸妈妈非常难做到这类。


刚刚7岁,成长就已经让怀亚特费尽了心力。

 

不难看出,一个孩子幼年时,在家庭里打好的“基本功”特别要紧。

 

伴随、稳定的生活环境、日复1日的训练和探索,一样都不可以少。

 

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表现怎么样,大多数都取决于他幼年时,是不是在家庭里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并在这基础上,通过各种探索,充分认识了自己。

02

爸爸妈妈的力量

在于让孩子看到

“生活目的的达成”

 


纪录片中,有一个特别幸运的女生,夏因。

 

当别的孩子说起我们的愿望是拳击手、大夫、商店老板时,7岁的夏因,很明确很坚定地说,自己以后要成为生物医学科学家。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夏因的妈妈米歇尔16岁时,离经叛道,离家出走,不懂自尊自爱的她,早早就生下了4个孩子。


可不堪家暴的她,只能携带4个孩子,第三离家出走。

 

夏因的妈妈携带4个孩子,和阿兰组成了家庭,他们生下了夏因。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可做清洗工的阿兰,无力养活一家7口。


家最穷的时候,孩子们每个人每餐,只能分到一碗麦片粥。

 

夏因的爸爸阿兰和妈妈米歇尔,决定要改变贫穷的近况,找回自尊。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他们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重返大学念书。

 

爸爸阿兰,决定进修生物医学,他的愿望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而妈妈米歇尔,则想攻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位。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对于拖家带口的阿兰和米歇尔来讲,要在生计、带孩子的同时,还要学习,完成学业,真不是一件易事。

 

可阿兰和米歇尔很坚定,他们互相鼓励,努力克服困难,终于双双拿到了心仪的学位。

 

随之而来的,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他们摆脱了贫困,一家人都生活的非常不错。

 

夏因分别参加了爸爸妈妈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与仪式,也亲眼看到爸爸妈妈为改变生活而做出的努力。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她的爸爸妈妈,为她上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教育改变命。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信念,也深深植入了夏因的心中。

 

后来,夏因转入新学校时,她虽然性格内向,但适应飞快。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7岁过生日party时,别的女生,都把自己装扮成公主,可夏因却把自己打扮成“长袜子皮皮”,她想像皮皮那样强壮、独立,不依靠其他人。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大家都说“身教胜于言传”,亲眼见识了爸爸妈妈打破人界限的活法,在夏因的眼里,性别界限、生活界限,所有都是可以突破的。

 

虽然刚满7岁,可夏因身体里的力量和决心,已经能让大家看出:


这个女生,以后会有勇气,也有韧性,去达成她想要的生活。

 

夏因历程让我顿悟:

 

爸爸妈妈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的力量,是让孩子看到——自己以什么样的方法,达成生活目的。

 

而这种家庭历程,也会让孩子敏锐地捕捉到:


期望和现实之间,横着什么明确又具体的可以走的路。

 

如此的孩子努力起来,就会有方向,有参照,不迷茫,不虚无,会很坚定。

这也让我想到当今叱嗟风云的商界大佬马云、马化腾、比尔盖茨等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有过与众不同的商界历程。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亲眼在家庭里熏染了父辈的奋斗历程,孩子们也会不自觉地向那些能够帮助成功出色的品质挨近。

 

而如此的家庭历程,对于孩子性格品质培养的益处,要远远大于家庭财富给孩子直接帮助。

03

爸爸妈妈太盛的期待

有时反倒成为孩子的重压



咱们之前不少文章里都提到过一个看法,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力,只是有时候,会由于爸爸妈妈的过度干预被破坏掉。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7岁的男生,乔舒亚,就是如此一个在爸爸妈妈的高压中,渐渐开始怀疑我们的孩子。

 

乔舒亚的母亲21岁时,离开自己27口人的大伙庭,移民到了澳大利亚,整个移民的艰难过程,可以写上几本书。

 

乔舒亚母亲最大的目的,就是孩子能成功,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她给乔舒亚的重压也有点大。

 

她期望儿子出类拔萃,对平常成绩中上等的乔舒亚有不少不满。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对孩子的评价是:很普通。

 

达不到爸爸妈妈的期望,乔舒亚也有重压,他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常常把“我做不好,我不会做”挂在嘴边。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在一个针对孩子的实验中,孩子们被规定在固定时间内,要把一辆非常重的木制汽车,从一个桌子,“开”到另一个桌子上。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不少孩子要么想到的方法不可以,要么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轮到乔舒亚时,为了督促自己,他整个过程都念念有词:


“还有4分钟,必须要快,必须要快,必须要快……”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虽然乔舒亚最后也失败了,可孩子展示出来的却是:

 

他有目的、一直在努力专注于任务,并尽力管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这也让大家看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无限潜力的。

 

大家爸爸妈妈需要做的,不是不断给孩子指责和负面评价,而是要帮助孩子提高有关的能力。

 

当孩子认同自己,并了解任何事通过努力可以做到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得到真的的成长。

04

整个纪录片,虽然只记录了孩子生活中的头7年。

 

可也让大家明确地感觉到,孩子7岁前,优质的成长环境,是多么要紧。

 

而爸爸妈妈非常重要的,不是给孩子多么好的物质条件、多么事无巨细地照顾,非常重要的是,能在性格、风韵、品质培养方面,给孩子好的引领或榜样用途。

 

如此孩子7岁将来,才可以靠这类好品质,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创造更多可能。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

一个孩子最大的心酸,不是单亲,不是打骂,而是7岁前……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