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排名前列。问她有哪些秘诀,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态度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父母大家天天工作之余还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效果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态度,以此来提升他的学习水平了。大家如何做呢?
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办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习惯成自然”,一辈子受用不尽。
父母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态度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让孩子联系以前的常识,发现新问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解说。如此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升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成效。
2.记笔记并事后收拾的习惯。伴随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能够帮助抓住重点。假如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样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方位、有条理。收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训练自己剖析、总结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培养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刚开始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常识,需要准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培养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父母帮助时,父母不可以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一下”。孩子实在没办法独立解决时,也不可以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感觉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准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筹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训练本、试题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类错误采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防止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父母不看重书写,觉得它只不过形式,对学习没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家对书写者学习习惯、学习水平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目前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可以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总是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很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非常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看重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需要,不只能提升书写水平,得到海量好评价,而且还能促进其培养任何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升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察看、思索的习惯。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需要学生拥有察看力。语文的写作练习就不需要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目关系与图形关系的察看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不能离开精准的察看;生物则需要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察看。这类察看需要学生不只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点,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光看不想很难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培养边察看边思索的习惯,勤于察看的同时还要勤于考虑。父母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察看,常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进他去察看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得常识的主途径,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常识和信息,培养积极阅读的习惯。父母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本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止是运用语言文字方法的练习,也是一种严格的察看、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练习。在培养察看、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培养勤于写作的习惯。父母可需要孩子勤写念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培养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整理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肯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需要,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好习惯日渐培养。